极速体育直播

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在智能开采中永葆技术常青优势

2020-07-03 10:11:21 中国煤炭报   作者: 史亚丽  

在智能开采中永葆技术常青优势

——记兖矿集团鲍店矿综采二区大学生班组

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在兖矿集团鲍店矿400米煤海深处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迎难而上,勇担重任,在智能开采中迸发出蓬勃力量。他们就是该矿综采二区大学生班组。

“智”能开采屡建岗位新功

兖矿集团煤炭生产由“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在推进“智慧矿山”建设的道路上,鲍店矿将智能开采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在综采二区精挑细选出20名业务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的大专以上学历职工,成立了大学生班组。

7302工作面作为全国首个常态化智能综放工作面,是全国煤炭行业的明星工作面。大学生班组自成立以来,所有成员自我加压,在从设备组装、调试到自动化系统的安装程序、运行原理,再到日常维保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普及中,积极发挥着青年先锋担当作用。尤其是在智能化工作面二期调试期间,32岁的支架工谢添发挥学自动化专业的优势,主动摸索钻研,结合工作实际,回家后翻书、上网对比资料模拟试验,修改支架自动跟机时间、范围及工艺触发位置。“痴迷”于研究的他成功优化了自动割三角煤支架收护帮和插板的配置,有效降低了设备损坏率,减轻了对顶板的破坏。用他的话说:“7302智能化工作面给了我展现的机会,我要在这个平台上好好贡献专业知识力量!”

这个平台激发了青年人的工作动力,调动了一线职工的积极性。该矿副矿长徐长厚介绍:“智能开采让矿井对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成为必然,大学生班组的20名成员平均年龄34岁,正是奋斗出成绩的好时期,我们成立这个班组的初衷就是为奋战在井下一线的年轻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疫情期间,班组成员坚持以主人翁精神奋战在一线,针对保供任务,合理排定上班计划。家在济南的党员吴琼,吃住在矿,坚守在工作面生产战线;家住邹城泰和的徐林,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放弃回家时间,只为保证充足精力上岗……班组成员最长的坚持连续50多天没有回家。他们先后开展“零事故、零失误”“精准操作提高割煤率”等创先争优活动,在生产中,结合智能开采优势,班组成员以扎实的技术功底,出色完成了任务,成为该矿圆满完成保供任务的“中坚力量”。

接力传承擦亮“金”字招牌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智能化综放工作面,持续擦亮‘综采二区’这块主采队金字招牌!”作为大学生班组的领头人,33岁的工长时启超道出所有成员共同的心声。他们所在的综采二区是矿井和集团的老牌“红旗区队”, 在见证着煤炭开采从人工采煤到机械化采煤再到智能开采“质”的飞跃的同时,“要做就做最好、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一直是这个区队特有的精神传承。

在7302智能化工作面开采期间,面对地质条件、工作环境时有变化的不可控因素,为了让自动化放煤时间与原有工作面生产模式相适应,该班组迎难而上,积极探讨操作方案,每班都有专人进行数据记录,上井之后通过数据对比再制定下个班工作方法。两个星期,密密麻麻的数字就能记整整一本。结合“自动一刀一放、人工两刀一补”的规律,班组成员通过优化放煤工艺,降低人工干预率,实现了单架自动放煤总时控制在18秒,自动放煤量由30%到60%的提升。

看似简单的一组组数据,带来的是滚滚乌金丰厚的效益,见证的是班组成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知疲倦的付出。那段时间,31岁的副工长赵健,面对妻子怀孕9个多月即将生产、大女儿无人照看的情况,一直默默坚持在岗,现场处理问题,工作整体协调始终冲锋在前。工长时启超在调试期间,机头、机尾两头跑,280多米的工作面不知跑了多少趟,厚重的胶靴里,他的脚早已磨出了泡,带的班中餐很多时候根本顾不上吃。运输机司机唐涛虽然不在工作面,却以“精准判断”立足岗位,持续配合采煤机司机控制输出煤量,一个班下来嗓子都喊哑了……

一名班组成员告诉笔者:“现在我们是智能开采的排头兵,能在这个面上工作,我们都很骄傲和自豪!”

比学赶超取得优异成绩

采煤二区以“一站式服务”为该班组打造了专项智能化培训计划。每天的班前会,副区长付洋、技术主管柳研青都会就电液控设备、自动跟机、记忆截割等带领班组成员学深悟透。

班组成员自发以一带一、多帮一、先进带后进的技术帮扶模式,手把手教、点对点学,采取日学、周考的方式,自我进行检验,有效提升了班组人员整体业务素质。

“大学生班组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很强,他们利用一切机会,主动与区队技术员交流,把智能开采中遇到的难题逐个攻破,这种学习精神有效带动了全区比学赶超的氛围,推进了智能化开采的全面应用。”综采二区区长牛庆俊说起这个班组赞不绝口。

该班组针对生产现场地质条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学习周期,在采煤示范刀的学习上由三天一学改成两天一学。32岁的煤机手王代彬是班组里面最典型的“学霸”,为实现煤机标准化记忆截割,他在井下连续工作15个小时,只为精准学习示范刀操作;同龄同工种的杨寅龙不甘示弱,现场操作完回家还要泡在数据中自行摸索……

敢为人先、敢打硬仗,这支年轻的队伍率先“操刀”试验自动割三角煤程序。他们充分发挥多面手、一专多能优势,从操作支架、智能操作、检修维修等入手,一力承担下新工艺在智能化综放工作面的试验应用推广工作,为煤矿智能开采技术的日趋成熟固本夯基。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智能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