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体育直播

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2019年1-8月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40+, 创历史新低

2019-09-17 09:22:06 北京市昌平区生态环境局

9月3日下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19年8月细颗粒物(PM2.5)月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1-8月平均浓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两项数据均创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同期最低。

以PM2.5为代表的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是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的一个缩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首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广大市民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久久为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0年来,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北京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北京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分别为6、42和78微克/立方米,与历史高值的1998年相比分别下降95.0%、43.2%、58.5%,均创新低;特别是SO2浓度从2004年起开始稳定达到国家标准,目前已连续两年保持“个位数”。2013年开始监测PM2.5以来,PM2.5浓度连年下降,2018年比2013年下降43%,达到51微克/立方米;2019年1-8月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

水环境质量稳中有进。密云水库等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国家标准;河流、湖泊水质稳步改善,2018年全市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54.5%,劣Ⅴ类水质河长占比由“十二五”末的44.5%降低到21%。

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在“良”的等级;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5%。

砥砺奋进,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1971年开始起步并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累累硕果,根本原因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关键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最重要的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在组织机构上,从1979年市环保局成立到2018年市生态环境局挂牌,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在体制机制上,从1985年成立的北京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到2019年的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不断加强。在队伍建设上,从环境监测、监察执法队伍扩展到环境督察、环保警察队伍,逐渐锻炼出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保铁军。在治理体系上,从政府“单打独斗”,逐步发展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局面,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

减量发展有效落实。紧紧围绕“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切实减重、减负、减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建设形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个;划定429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总面积26.1%,并实施最严格的保护,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拓展绿色生态空间。

污染防治深入推进。从生产领域到生活领域,从城市环境到农村环境,从本地治理到区域协同,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逐步从末端治理走向结构优化调整等源头控制,从工程减排走向工程与管理减排并重。聚焦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重点领域,持之以恒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深入实施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有效保障饮用水源安全,逐步消除黑臭水体;以农用地土壤污染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为抓手,切实保障土壤环境安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齐头并进、集中发力。污染减排持续领跑全国,“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均是率先完成国家五年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省市。在2017年提前动态完成“十三五”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基础上,2018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幅度进一步扩大。

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支撑能力不断提高,从最初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到目前采用法规、标准、政策、技术等综合施策,且多项政策、技术等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制定实施了严于国家要求的水污染防治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累计出台70项地方环保标准,体系全国最全,标准限值全国最严。运用市场、税收、补贴、价格等经济政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2018年起排污收费改环境税后,应税大气、水污染物适用税额标准按国家法定幅度上限执行。集中攻关,取得PM2.5来源解析、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协同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以落实属地责任和精准执法为目标,建立了覆盖街道(乡镇)的高密度PM2.5监测网、总悬浮颗粒物(TSP)监测网和地表水监测网,开创了低成本高密度小型化传感器技术在大气监测领域应用的先河。

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深入推进。突出创新驱动发展,严格重点行业监管,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绿色制造示范体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绿色园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干部教育体系;向公众开放52个生态环境教育基地、41个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开展有奖举报,引导社会监督;实施绿色政府采购政策,推进市民绿色消费;在联合国环境大会等国际会议上,介绍北京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讲好北京环保故事。

“一微克”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北京市将蓝天作为市民幸福生活的标志之一。针对不同阶段污染特点,扎扎实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目标,攻坚克难、久久为功。20世纪80年代,以消烟除尘大会战治理二氧化硫、烟尘等煤烟型污染为主;90年代以来,实现从工业污染治理延伸到生活等领域综合防治,1998年起组织实施了16个阶段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2013以来,聚焦PM2.5治理,深入开展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

统筹“煤气电”,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四大燃气电厂、淘汰了9万余蒸吨燃煤锅炉、4.4万个茶炉大灶和2.7万台小煤炉、实施110万户居民采暖清洁化、开展5.2万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燃煤总量与2005年峰值相比下降了87%,优质能源比例达到96%,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

严管“车油路”,推动交通运输结构绿色化。在国内率先实施最严格的机动车排放和油品标准,率先解决黄标车排放污染问题,率先实施重型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检测;累计报废转出220余万辆老旧机动车,推广27万辆极速体育直播车;设置国Ⅲ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区;累计17.9万辆超标车纳入黑名单数据库,实施“闭环管理”。

坚持“疏整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修订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以及污染行业和工艺调整退出目录;先后调整退出近3000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性污染企业,完成1.1万家“散乱污”企业分类处置。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达到81%,逐步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应用“人技防”,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扬尘污染管控,明确各部门职责、细化管理标准。依托在线监测、视频监控、道路扬尘走航监测、遥感等科技手段,不断提升扬尘监管能力。定期公布街乡镇的粗颗粒物浓度、主要道路尘负荷“干净度”排名,强化社会监督。

协同“防控治”,加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口,不断完善信息共享、结对治污、联动执法、重污染预报会商、应急联动等机制。共同开展秋冬季污染攻坚行动,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实现了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改善。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微克一微克去抠、一天一天去争取,北京市实现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含金量也大幅提升。从优良天看,2018年优良天数227天,占比62.2%,比2013年176天增加51天,其中一级优天数为72天,增加31天。从重污染天看,2018年重污染日共15天,比2013年58天减少43天。2019年前8个月,本市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其中,在5-7月连续三个月月均浓度保持“30+”之后,8月份月均浓度更是出现历史新低的23微克/立方米,市民蓝天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回首70年艰苦奋斗、波澜壮阔的历程,成绩来之不易。面向未来,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为全市人民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北京市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北京。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北京市,PM2.5,蓝天保卫战